夏季,吃魚是很多人都喜歡的,然而近日,在深圳市一職工食堂懷疑因進食不新鮮的鮐魚(池魚)引起食物中毒,中毒人數達26人。那么我們應該在吃魚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?
什么吃魚會引起中毒呢?
據了解,海產魚類中的青皮紅肉魚,如鮐魚(俗稱鮐巴魚、池魚)、金槍魚、鰹魚、秋刀魚、鯖魚、沙丁魚體內組氨酸含量較高,當這類魚貯存不當,魚不新鮮時, 尤其是捕獲后的一段時間,細菌會把魚類中組氨酸轉變成組胺,當組胺積蓄到一定量時,進食后便使人產生過敏性中毒。食用不新鮮或腐敗的鮐魚等青皮紅肉魚類可引起中毒。腌制咸魚時,原料不新鮮或腌的不透,含組胺較多,食后也可引起中毒。
另外據有關部門表示,組胺中毒時有發(fā)生,中毒多發(fā)生在夏秋季,在溫度15~37℃、有氧、弱酸性(ph值6.0~6.2)和滲透壓不高(鹽分含量3%~5%)的條件下,組氨酸易于分解形成組胺引起中毒。 據悉,組胺中毒臨床表現的特點是發(fā)病急、癥狀輕、恢復快。病人在食魚后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面部、胸部及全身皮膚潮紅和熱感,全身不適,眼結 膜充血并伴有、頭暈、惡心、、腹瀉、心跳過速、胸悶、血壓下降。有時可出現蕁麻疹,咽喉燒灼感,個別患者可出現。一般體溫正常,大多在1~2 日內恢復健康。
如何預防魚類引起的組胺中毒?
專家建議,一是盡量避免食用不新鮮或腐敗變質的魚類食品。 二是魚類食品必須在冷凍條件下貯藏和運輸,冰鮮魚類應貯存在4℃或以下,冷藏魚類則貯存在-18℃或以下。 三是對于易產生組胺的青皮紅肉魚類,在烹調前可采取一些去毒措施。首先應徹底刷洗魚體,去除魚頭、內臟和血塊,然后將魚切成兩半后以冷水浸泡幾個小時。在 烹調時加入少許醋,可使魚中組胺含量下降65%以上。有過敏性疾病的患者,盡量避免食用這類魚。此外,服用一些如降壓藥、抑郁癥的等的患者不 宜食用含組氨酸多的上述海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