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南環(huán)橋市場發(fā)展有限公司一千六百多平方米簡易的后樓及平臺上,盛開著一支巾幗奇葩,她的柔和之光溫暖了市場2500多名經營戶的心田。她的璀璨之光,照亮了2500多名經營戶的未來和希望。這就是盧校長和她的老姐妹們創(chuàng)辦的南環(huán)橋民工子弟小學。
在南環(huán)橋市場發(fā)展有限公司一千六百多平方米簡易的后樓及平臺上,盛開著一支巾幗奇葩,她的柔和之光溫暖了市場2500多名經營戶的心田。她的璀璨之光,照亮了2500多名經營戶的未來和希望。這就是盧校長和她的老姐妹們創(chuàng)辦的南環(huán)橋民工子弟小學。不管是誰,也不管什么時間,踏進這所學校,都能感受到電腦房、圖書室、音樂室、墻報、壁畫……井然有序。地面、平臺、操場、走廊、玻璃……一塵不染。整潔、舒適的校貌,譜寫了全校師生良好的素質、美好的心靈。
教師的形象,是孩子的表率。
蘇州改革開放之潮,讓南環(huán)橋市場融入了二千多外省經營者,他們孩子的入學問題是當務之急。2001年過六旬的共產黨員老校長盧敏芙義不容辭,她深知孩子的教育是燃眉之急,決不能耽誤,就召集了有此同感的,在教育戰(zhàn)線上戰(zhàn)斗了一輩子的老姐妹,一切從無到有,從少到多,教具、課桌、電腦等接受了各方支援,沒有人力自己動手,掃地、刷墻、燒水、沖廁、門衛(wèi)全是自己。當大孩子天踏進學校,看到老師的行動,便默默地接過手中的工具共同干了起來。小的孩子看在眼里,記在心里,老師的以身作則勝過千言萬語,這是生動的堂素質教育課。孩子們在實踐過程中更愛自己的學校。天長日久培養(yǎng)成了愛護環(huán)境,講究衛(wèi)生的好習慣。這些老師們也深知“道德”是做人之本。所以平時不忘貫徹小學生守則的教育,法制教育,培養(yǎng)四有新人的奮斗目標,所以三年不到共有學生近三百名。
不計個人得失,為的是奉獻拳拳愛心。
十多位老教師,住在蘇城的各個角落,每天清晨有的甚至轉幾次車才能到達學校,比學生早到一小時是常規(guī),干完一天要干的活,迎來了孩子的笑臉,聽到了孩子的讀書聲,晨間的疲勞頓時。曾經有人問,你們這樣到底為的是什么?那十來位老姐妹會異口同聲地回答你,看到孩子求知欲望的滿足、看到孩子的進步、看到孩子的健康成長,是我們的樂趣。
既是嚴厲的師長,又是慈愛的奶奶。
在教學過程中,每位老師都一絲不茍,因此在該校讀了幾年的孩子都能信誓旦旦地說,要和本地的學生比個高低。這些學生來自九個省,語言基礎的差距大,知識水平各不相等,但只要跨進校門老師總會口對口,手把手耐心細致地循循善誘,直到雙方滿意為止。四年級的張珍,從老家山東轉來,別說拼音,連普通話也聽不懂,數學只有二年級的水平,一學期后已能跟上班級前進的步伐,并參加了校鼓號隊。在學習上從不放過每個細節(jié),在孩子的生活上是無微不至地關懷。經營戶忙于生意,有的顧及不到孩子的早、中餐,老師就代辦。有的干脆從家里帶來面包和牛奶送給他們吃。孩子的衣服臟,有的老師就為他們洗。冬天還把家中的衣服拿來給缺衣的學生穿。
幾年心血贏得了家長的好評,社會的認可。許多家長說:“把孩子送到南環(huán)橋民工小學是的選擇。”“孩子在南環(huán)橋民工小學讀書我就放心了”。四年級有好幾個學生每天要走一個多小時(途經三個學校)趕來上課。因為他們(她)曾不止一次大聲地說:“這里的老師像親媽”。
蘇州各界新聞媒體也頻頻向社會報道辦學的經驗,的事跡。市人大、市政協(xié)、省團委……也不止一次地給予鼓勵;馃岬那,赤誠的心,無私的愛,用自己的余熱哺育著這群異鄉(xiāng)的孩子,譜寫著人生的又一新篇章。這就是南環(huán)橋民工子弟小學,這就是盧敏芙和她的老姐妹教師一支獨放的巾幗奇葩。